空氣中彌漫著金屬特有的冷冽與機油的淡淡氣息,工作臺上,錯落有致地擺放著各種精密的工具:游標卡尺、千分尺、銼刀、扳手……一塊未經(jīng)雕琢的金屬塊靜靜地躺在中央,等待著被賦予新的生命。11月20日,國電電力錦界公司維護除灰班的朱小云在周圍同事熱烈的掌聲與歡呼中被推上了鉗工操作臺,在一雙雙眼睛期待的注視下,朱小云拿起銼刀,游刃有余地開始了他的個人展示。周圍人屏住呼吸,欣賞著鐵屑如煙花般在朱小云手下綻放,時間在這一刻似乎被拉長,每一秒都充滿了挑戰(zhàn)與機遇。
圖為鉗工賽場上選手們同臺競技
鉗工賽場上,參賽者需要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工件制作,在這過程中,對工件的尺度把握和精度要求構(gòu)成了對參賽者體力與耐力的雙重挑戰(zhàn)。朱小云深吸一口氣,眼神聚焦于手中的銼刀,左腿弓,右腳蹬,一把銼刀在他手中反復(fù)推拉,鐵屑如細雨般灑落,發(fā)出細微而悅耳的聲響。每一次銼削,都是對力量與精度的精準控制,一根頭發(fā)絲的直徑通常是0.07毫米~0.08毫米,而朱小云憑借其獨特的手感,可以將誤差精度控制在0.05毫米以內(nèi)。
隨著比賽的深入,鐵塊逐漸展現(xiàn)出預(yù)期的輪廓,線條流暢而精準,每一個轉(zhuǎn)角、每一條曲線都透露出匠心獨運。朱小云的額頭漸漸滲出汗珠,但手中的動作卻越發(fā)穩(wěn)健,仿佛在與金屬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每一次觸碰都是對美的探索與塑造。
放眼周圍,其他參賽者的表現(xiàn)同樣精彩紛呈。有的正用砂紙小心翼翼地打磨看作品的細節(jié),力求表面光滑如鏡;有的則利用放大鏡仔細檢查作品的每一個微小之處,確保沒有任何瑕疵。整個比賽現(xiàn)場,只有工具與金屬碰撞的輕微聲響,那是匠人之間無聲的交流與尊重。
圖為參賽選手朱小云正在進行工件測量
鉗工常被稱作“萬能工種”,用雙手和簡單的工具,就可以完成機械加工無法達到的精度。
在10月份的鉗工賽前訓練期間,朱小云每天總會準時來到訓練場地,作為選手組長的他總是一遍又一遍強調(diào)技術(shù)上的細節(jié)問題,不耐其煩地講解如何把每一個產(chǎn)品做到最精致最好。
鉗工需要的不只是體力更要求手感,這種感覺師傅可教不了。手感的煉成要靠悟性,更要靠時間的淬煉。一個手機大小的平面,一銼下去就是0.05毫米,這個手感輕重掌握不好,也許一銼就能廢掉一個工件。
朱小云一再向訓練的選手們強調(diào):“不要忙于完成工件,先練銼削手感和速度,因為大賽比拼的不只是時間,更要求的是精度。”為了培養(yǎng)精準的手感,朱小云在練習時堅持不戴手套銼削,以至于連續(xù)兩小時后,手心就會被銼刀磨出拇指大小的水泡,這些水泡很快破潰,隨后又在不斷的練習中逐漸形成了老繭。通過不懈的努力,朱小云將原本30分鐘的銼削時間縮短至25分鐘,又精進至20分鐘。這是因為比賽中的工件制作,從劃線、銼削到鉆孔乃至間隙修補,每一道工序的時間管理都至關(guān)重要,任何一環(huán)的超時都可能導致無法按時提交作品。
圖為參賽選手朱小云正在進行工件制作
在這片充滿挑戰(zhàn)與創(chuàng)造的天地里,每一位鉗工都在用自己的雙手,書寫著關(guān)于技藝、耐心與夢想的篇章。這場比賽,不僅是對他們技能的考驗,更是對工匠精神的致敬,每一個精細的操作,都是對“匠心獨運,精益求精”這一信念的最好詮釋。
在激烈的角逐中,朱小云獲得2024年陜西省“國家能源杯”電力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鉗工組二等獎?;厥淄?,他不禁感慨:“不知不覺間,我已在鉗工崗位上干了二十年了。”細數(shù)過往在鉗工領(lǐng)域斬獲的諸多榮譽,朱小云深感時光如梭,盡管雙手日益粗糙,但他所完成的工件卻愈發(fā)精準細膩。毫厘之間精益求精,或許在他心中,真正的工匠就應(yīng)這般,甘于奉獻,追求極致。